難得在ptt媽寶版看到的好文章,經由原文作者同意後轉載,謝謝vivianentw媽
—————————————-<正文分隔線>——————————————-
[twitter]作者 vivianentw (很愛 很愛 你) 看板 BabyMother
標題 Re: [寶寶] 玩具、陪伴與自己的空間…
時間 Mon Feb 21 13:58:49 2011[/twitter]
紀伯倫Kahlil Gibran,黎巴嫩人,1883年出生
—-孩子篇—–
一個懷中抱著孩子的婦人說(先知),對我們說說孩子吧。
於是他(先知)說: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對他自身的渴慕所生的子女。
他們經你而生,卻非由你所造。
他們與你相伴,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你的愛,卻非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思想。
你只能限制他們的身體,卻無法禁錮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寓居在明日的住所中,你即使身在夢中,也無法造訪。
你可以盡力去型塑他們,但是不要指望他們會和你相像。
因為生命是不回頭的,也不會在昨日停留。
你是弓,而你的孩子是從弦上射發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手看到了蒼茫路上的標靶,於是他用神力將你扯滿,讓他的箭急馳遠射。
你應在射手的掌中感到歡欣;
因為如同他愛那疾飛而去的箭矢,也愛那靜存掌中的彎弓。
———————————————-
先借用這篇文章當作開場白,也希望能讓媽媽們先放鬆一下
最近懷孕的我是一個國小教師(12年)
教的是特殊教育,接觸過各種疑難雜症的孩子
當我自己也懷孕了的時候,我也不免思考關於自己孩子未來教育的問題。
但是看到最近版上的「戰火」
說真的,恕我講話比較直白,對孩子的一切感受身為家長永遠只是自我感覺良好
因為家長永遠是猜的,當孩子還小,比較好猜,當孩子開始長大,
就越來越難猜出他的真實感受。
在玩玩具買玩具所產生問題中,有人說到學習。
學習本身就有主要學習、副學習和空白學習三種基本的學習。
主要學習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有目的有意義的學習,例如買廚房玩具組的媽媽
希望透過這個玩具讓孩子學習到
1.認識各種廚房器具和食材
2.模擬廚房所進行的各項活動
而其所可能產生的副學習有可能是孩子不愛玩被媽媽罵
或是孩子不會玩被指導所產生的厭煩、甚至是孩子玩好沒收拾被罵的不爽
非我們所期望的學習活動發生了,這是副學習。
而空白學習是指我們只是拿玩具給孩子,對這個玩具本身不加以詮釋或一起活動,
完全讓孩子自己決定該怎麼玩甚至是要不要玩。即使他選擇不玩那都是一種學習。
在父母選擇玩具的過程中,難免會考量到價值和實用度之間的CP值,
但我們都忘了玩玩具的那個主角才是決定玩具價值的人。
在鄉間長大的孩子自然而然會認識花草樹木魚鳥蟲蛙,看過活的雞豬鴨鵝,
那就是他們的玩具,門前澆灌稻田的水溝就是他們的游泳池,
他們沒有踢過ABC的玩具地墊,但是他們的腳爬得多走得多完全沒有發展問題,
他們沒有讀過知名畫家的繪本,眼睛就天生看到了大自然的美景。
泥土樹葉小花就可以玩扮家家酒,這樣的生活曾那麼普遍地存在於我們的童年。
一塊木頭,可以想像成各種東西,今天我說他是小豬他就是小豬,
明天我要說他是小狗,他就是小狗。
然而現今家長被無窮無盡的資訊給轟炸的身心俱疲,
尤其是
「這樣教我的小孩上哈佛」
「媽媽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教養天才兒童」
「3歲前一定要會的XX件事」
「資優兒童在我家」
信手拈來一堆恐嚇家長孩子的成功失敗均繫於己身的書籍
這些都是讓我看到媽寶版有時真的很像焦慮症集中營的討論語氣
充滿了不確定、過度確信、或是過於雞毛蒜皮
(例如懷孕肚子被蚊子咬可不可以擦萬金油會不會影響寶寶….無言)
(例如公婆剛下完田不洗手就抱孩子很髒很討厭事實是孩子有免疫力好嗎?)
我每天接觸到焦慮的家長
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不夠聰慧,發展遲緩
「人家隔壁小美2歲就會背唐詩了,我家的2歲怎麼只會講單句?」
(答:個別差異喔,可以每天陪孩子多講話或是多運動來改善喔)
「人家幼稚園同學都講話機哩瓜啦的我家的十棒子打不出一句話,怎麼辦?」
(答:如果孩子有特別異常互動少請多注意,如果只是不愛說話那是個性使然不
必過度擔心喔)
「我的小孩要上小一了,筆都還不會拿怎麼辦?」
(答:可以先從簡單的做家事開始訓練小肌肉的精細活動例如轉毛巾、開門、
拼圖、或是購買粗一點的筆讓孩子塗鴉,寫字不能硬練要慢慢來)
「是不是該吃XXX維他命或補充DHA?」
(答:均衡飲食+充分運動,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運動補(研究顯示每天30分鐘運動
可以有效促進大腦血流量,促進大腦發育!!))
學習是一種複雜的歷程,他交織著孩子所吸收到的各種生活經驗以及他自身生理的
發展成熟度,在學齡前階段(一般指5足歲以前)孩子所做的事情應該是盡量探索這個
世界,而且是用自己的雙眼雙手雙腳去探索。腦神經系統是越用越活,因為寶寶的大腦
分支是大腦依據使用的多寡而開始決定要生長或消滅,畢竟系統資源有限只能用在最
需要的地方。在孩子的學習上我總提倡
[note]「給予充分發展的空間,但是適度的教導他身為一個人該有的基本能力。」[/note]
1.請尊重孩子的生理成熟度
孩子每個人的生理發展有快有慢,在各個能力上的發展也會有顯著的內在差異,
以我自己而言我10個月就可以說單句唱簡單的歌,但是1.5歲才走得比較穩。我弟
發展恰巧不同,10個多月會走路,1.5歲才會說單句,但是後來證明他是資優生。
小四就跳級小六一路都是第一名。而我是個資質中上的聒噪鬼。
但是現在的父母很焦慮於孩子可評量的各種指標例如說話、唱歌、背唐詩
而且在進度上很喜歡超英趕美衝衝衝,從小就要孩子在雙語環境甚至三語
(我都開玩笑我家是三語沒錯–國語、台語、台灣國語)
其實學習是需要醞釀的,他現在不表現不代表他沒有吸收,常常有媽媽帶孩子
來找我,來寶寶你說說這是甚麼(指著物品)孩子沉默以對媽媽就急了:
「不是昨天才教過你嗎~~這是筆,是pen,怎麼不講話呢,你說啊~~~筆,pen!」
我看著眼前三歲的孩子一臉受傷,我說
「唉呀!(拿出我的筆盒)你幫老師拿筆好不好?」
孩子很快地把筆拿給我。這就可以知道他認識筆這個概念了。
至於他會不會筆=pen或是this is a pen
這應該不是三歲要擔心的事情?
我在教學中常常發現孩子經過一年多以後會突然表現出在第一個月我教的基本功
當時被認定為不會而先跳過去教別的目標,
但是一年多以後孩子突然會表現/說/做出當初一直期待他能做到的事,
這時我知道是時候到了。
2.給予教導但不強制過度或順從過度
我是贊成對孩子說理的,在我還是個教學菜鳥的時候我常常很兇,
最後我發現孩子都很怕我,但是他們會去兇比他們弱小的同伴,
大概就像爸爸罵媽媽,媽媽罵小明,小明罵弟弟,弟弟踢小狗一樣,
而當我修正對孩子很好的時候,孩子會爬到我頭上呈現管不動的狀態。
於是我又回到我的魔鬼教師之路(請參考女王的教室XD)
曾經有個媽媽對我說,她很希望自己可以做個媽媽,讓孩子能撒嬌能耍賴的媽媽,
而不是一個嚴格的老師。我總是跟老公說我擔心我沒辦法扮演好媽媽的角色,畢竟
我的魔鬼教師之路已經持續10年了….所以另一半很重要,如果你跟我一樣是一個
很難戴上不同帽子的人(教師帽轉變成媽媽帽),那麼你會需要比較長時間的自我約束,
深呼吸、我們要給孩子道理,而不是讓他變成跟我們一 樣。
例如孩子吵著要吃零食,但這時是不可以吃零食的時間,
那麼我們該說「寶寶,今天只能吃一次零食,我們約定XX時吃,要遵守才可以吃。」
孩子如果無理取鬧我們也該忍耐不停地重複上述的句子(溫和而堅定)
而非屈服就給他吃了或是把她狂罵一頓+罰站或揍小手。
[note]給予大量有具體依據的讚美或是針對事實的描述錯誤,
而不是無意義的讚美或是無的放矢的亂罵[/note]
也許會覺得孩子這麼小怎麼聽得懂,
但是請看第1點,學習是醞釀出來的。
3.尊重孩子跟妳都是獨立的個體
有一天我們必須放手。龍應台在她的文章裡寫道她的孩子進小學第一天怎樣
淚眼汪汪的看著媽媽,後來到了十六歲時是怎樣嫌媽媽老土,讓他不禁懷念起
小時候她的孩子牽著她的手問東問西的時光,曾幾何時這個人已經變得連跟媽媽
站在一起都不肯勾著手而是自顧自地聽耳機。
正如同紀伯倫的先知所言
[note]孩子是上天藉由我們所生的生命,但他不屬於我們[/note]
我們都是在神的愛中成長的個體,(先註明我非基督徒但我認同神的概念)
我們不可能把孩子變成另一個自己,無論他與我們有多麼的相似他們終究擁有
自己獨立的靈魂。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總會為他們做一些決定,
該買怎樣的嬰兒床、該餵母奶還是配方奶,要自己帶還是給別人帶
要不要打自費疫苗、要不要買這些買那些
但是隨著孩子越來越大,家長會發現孩子越來越想脫離控制,
[note]如果你沒有在小時候就培養孩子自己思考跟講道理的習氣,
那當他想脫離控制時你會發現他變成一個你不認識的人。[/note]
孩子就像是弓箭一樣一定會離我們遠去(我們也終將會以死亡和他們告別)
在這之前我們要蓄滿力,讓弓箭能射出去。
[note]所以家長們不要為了孩子犧牲一切,建議至少要保留一兩項個人嗜好,
每天要有一小段時間留給自己,和自己對話。[/note]
每周要有一小段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除了照顧寶寶以外!!!)
當你學會放鬆,你會更有智慧地去看到你跟孩子之間是怎樣奇妙的共舞生命之歌。
打了那麼多,不知道有沒有家長直接END…
重點就是
[note]「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愛孩子也記得愛自己。」[/note]
希望大家都可以摸索出最棒的親子之道。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